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势”“道”“术”海丰国际CEO杨现祥的《三字经》

作者:宋红光 来源:中国航务周刊及航贸网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9日 11:27:37

  近日,海丰CEO杨现祥接受了中国航务周刊执行总编宋红光的专访,让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体会、感受杨现祥的国学底蕴、哲学思考和人文管理。简要地说,就是杨现祥的“势、道、术”三字管理箴言。中国航贸网将媒体和企业两位领导的对话整理成篇,用高端访谈的形式呈现今年的年度人物报道。

                  

                          外贸出身:凭勇气和眼光追随航运
  中国航务周刊执行总编宋红光(以下简称航务周刊):杨总好!我在苏州的“海峡两岸航运论坛”上跟您说,周刊要做一个上市公司掌门人的专栏,我跟您约了,还有其他几位老总。今天,便有幸在这里跟您谈周刊一年一次、一年一个的年度封面人物。之前获此殊荣的有政府官员、有企业家。去年是海员群体,前年是护航官兵,今年我们选择了杨总。
  海丰国际CEO杨现祥(以下简称海丰杨总):您客气了,实际上其他公司都比我们大。
  航务周刊:作为媒体,我们观察的是在去年这样寒冷的市场背景下,航运公司是怎么运行的。公司运行得好,就说明CEO管理得好,评价的依据是实际运行效果。编辑部对周刊十大人物的身份、经历都有调查和分析,不过我真不知道您的教育背景,网上也查不到。
  海丰杨总:我学的专业是国际贸易,山东对外贸易学校。当时很难考,一年招20个人,多的招40个人,高分才能考上外贸学校。1987年毕业参加分配。那时候学校分配很正规,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去选,就是第一名先选,所有的企业你先选,然后第二名再选。
  航务周刊:1987年开始工作,那是一个双轨制的时代,也是出产外贸精英的时代,很多掘第一桶金的精英就是学外贸出身的。
  海丰杨总:对,那个时候考外贸非常难,毕业以后,就直接去当业务员、外销员。
  航务周刊:有很多货代是那个时候出来的,现在变成40多、50岁的成功人士,孩子都大学毕业了。可是有很多孩子不愿继承父业,觉得货代、船代职业没有技术含量。所以,我想研究一个题目,“货代老板:你哈佛的儿子会继承父业吗?”很多人都是精英,下一代也是精英,但是现在要面对货代的转型、怎么转型的问题。
  海丰杨总:学国际贸易,对我后来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学的是贸易条款、学的是海商法,甚至学国际时事、国际地理,学金融、包括保险。整个海上运输的这些东西,弄得清清楚楚。这对我加入行业非常好。当时航运行业内有名的是两所学校,一个上海海事大学,一个是大连海事大学。但这两个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船员,没有管理人员,多是轮机、无线电等专业。所以行业里面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是船员出身。真正学外贸的干这个行业,现在看是非常好的机会。
  航务周刊: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海丰杨总:我觉得学习这件事情很重要,什么时候该学什么要清楚。到了工作以后,不断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航务周刊:我此前曾给您写了四个问题,第一个就是:1991年,变官为民,华丽转身。简单说说这个转制、转型的故事。您是怎么到这个公司的?
  海丰杨总:当时公司从事国际货代业务,1991年由我们董事长创建。董事长原来是山东外运的总经理助理,他很年轻,只有三十几岁。整个山东外运有近万名员工,除了总经理,他是相当于第二的位置。但是上面突然调他到政府部门当处长(后来又当到副厅长)。他不适应,就决定创立这个公司。到了1997年,我所任职的中外合资公司合资期到了,股东不想合作,员工面临选择。我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到上海一家外资公司,高薪。再一个选择,就是到这家公司。我选择到当时月薪900块钱的这家公司,而上海那家公司是给我2万多元每个月,差别非常大,天壤之别。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呢?第一,因为我对我们董事长的爱慕以及敬仰。另外,我觉得那家公司也是在航运行业,但是在国内做外资公司,发展空间有限。而国内的公司,可谓发展空间无限。因为这个原因,我就到这个公司来了。我实际上是追随董事长到这个公司的。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好像是正确的。放弃那个外资公司优厚的待遇,选择在海丰公司发展,确确实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航务周刊:需要勇气,也需要眼光和远见。
  海丰杨总:但是当时好像没有这种感觉,就觉得这么做会很舒心。

共7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148个字符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