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区港联动”构筑现代物流“桥头堡”

作者: 来源:中国航贸网 发布时间:2006年01月04日 00:00:00

  2006年12月30日,深圳市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顺利通过了国家联合验收组的正式验收。海关总署加贸司司长何力与深圳市长许宗衡为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揭牌,这意味着我国又一个具有“自由贸易港”雏形的“区港联动”试点正式启动。

  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位于盐田港港区内,由于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与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的功能优势,这个面积仅0.96平方公里的“港中区”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开放度、自由度最高的“经济特区”,已经具备了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的雏形。

  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的封关运作,正如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讲话中谈到的,将极大地加快深圳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对于深圳建设区域物流枢纽中心城市和发挥城市功能,进一步辐射带动华南和泛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保税物流园区封关运作 搭起国际物流大平台

  “‘区港联动’是多元化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建设的新形态,是我国现有国情下发展保税物流的最高层次”,市保税区管理局局长肖苑生这样评价“区港联动”。作为“区港联动”载体的保税物流园区,是对国际物流实行保税政策的一个特殊经济区域,它设立于境内关外,依托港口和保税区的双重优势,同时具备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贸易四大功能。

  市保税区管理局局长肖苑生介绍,“区港联动”就其内涵而言,可以说是“优势互补、政策叠加”。盐田港物流园区除继续享受保税区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海关特殊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及港区原有的政策外,在税收方面还叠加了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即实现国内货物的进区退税,从而改变保税区现行的“离境退税”方式,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中转集拼方面,中转集装箱在物流园区可以进行拆拼箱,改变以往只能整箱进出的现状;从货物流通的角度来说,政策叠加的结果是“一线放得更开,二线管得严”,区内货物真正实现自由流动。由此将解决以往困扰加工贸易企业的“境外一日游”问题。

  “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顺利封关运作,这仅仅是试点工作的开端。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盐田港保税区和盐田港“区港联动”试点的契机,依托港口和海、铁、陆联运系统,在盐田港保税区重点发展临港高附加值加工产业,在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重点构建物流设施、物流信息和物流政策三大平台,发展现代国际港口国际保税物流业”,验收会上,市保税区管理局局长肖苑生如是谈到。

  根据这一规划,到2010年,盐田港保税区及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将形成以国际保税物流业和临港高附加值加工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互补格局,成为深圳市现代港口产业的重要增值环节,逐步向东翼自由港区发展。

  国际物流功能是“区港联动”的主导功能。有关专家认为,“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的成功运作,必将引发深圳现有物流产业格局的变化”,深圳的“区港联动”试点——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在放大自身流量经济,不断扩大对周边地区带动效应的同时,还能够产生集聚效应,使众多国际性企业的物流中心集结在一起,带动仓储业、运输业、贸易业、金融业、信息业的发展,构筑高起点的现代物流产业。

  同时,它的封关运作,还将为毗邻珠三角地区提供更好的物流平台,延伸深圳的经济腹地,更好地为广东省及珠三角经济发展服务。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广东珠江三角洲是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是我国最主要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圈之一。深圳毗邻港澳,背倚珠三角,是连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通道。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已作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充分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体制优势和港口区位优势,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区港一体化运作的模式,建立与加工制造业相配套、与发展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港口物流运作新机制,对于深圳建设区域物流枢纽中心城市和发挥城市功能,解决日益突出的物流瓶颈制约,进一步发挥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意义重大。

  有专家则认为,保税港属于向自由港区发展的过渡模式,深圳毗邻香港的先天条件,将是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优势,也可能会成为保税区能否成功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随着国家CEPA战略的实施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通过深圳、香港进出的国际贸易量大幅上升。多年来,深港两地也一直在谋求互惠共荣的对接模式。而保税区是参照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的模式设立的特殊经济区域,其政策和体制最为接近香港的自由港政策。实行“区港联动”试点,进行港口政策功能和保税区政策功能的优化组合,无疑将有助消除两港在港口运作方面的体制性障碍,缓解物流瓶颈制约,实现深港物流服务业务的互补互动和平衡发展,达到双赢。

  获得“区港联动”验收的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的启动,不仅是深圳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第一步,也寄托着深圳整体升级转型,以逐步与香港自由港实现对接,共同打造国际大都会的宏伟蓝图。

  区港联动提升 盐田港竞争力

  “区港联动”不但使保税区迈出了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关键一步,而且将极大地提升深圳港的国际竞争力,增强盐田港的辐射功能,进一步提升盐田港国际枢纽港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世界主要集装箱港口从单一的运输业务向国际多式联运发展,从传统的货运中心向现代物流中心转变,港口物流化趋势明显。”海关总署负责人在园区验收会上说,目前我国港口功能普遍比较单一,对港口功能的认识也不到位,一直停留在“港口是交通运输枢纽”的认识上,物流辐射能力和国际货源聚集能力亟待提高。

  深圳港是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口,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600万标准箱,盐田港占其半壁江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主要集装箱港口向大型、高效、综合服务等多方向发展。但盐田港目前主要开展集装箱装卸、中转、换装等业务,对于异国货物拼装、拼箱、贴标签等增值服务的国际中转业务还不到其总量的1%,而新加坡等国际大港的此项业务平均占其总量的40%,有的甚至达到70%。

  而在“区港联动”的发展导向下,港口将真正纳入市场竞争的范畴,港口的功能也将从单一的运输功能扩展到与港口关联的临港工业、商贸业、运输业、港口服务业以及现代物流业。

  因此,在港区建立保税区物流园区,实行“区港联动”试点,创新物流组织和管理体制,改变港口传统的单一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发展保税仓储、商品展示、包装、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和采购等高附加值业务,形成储、供、运、销产业发展链,对于优化和完善深圳港港口物流产业结构和功能,提高深圳港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深圳港国际枢纽港地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有关专家认为,“区港联动”实施后区港间的货物流通避免了海关手续和其他手续的重复办理,简化了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这样,船东和货主将乐于在保税物流园区停靠和托运,对繁荣港口物流业和进出口贸易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物流体制创新 促保税区转型

  “区港联动”是在毗邻保税区的港区划出专门区域,重点发展仓储物流产业,充分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形成“前港后区”紧密联系格局的一种区域经济安排。“区港联动”试点以保税物流园区的形式出现,实际是在保税区多年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保税区的政策功能优势。

  目前深圳三个保税区在全市1.3‰的土地上,创造了工业总产值占全市10%强,进出口总额占全市17%左右的优异成绩,预计今年工业总产值可达820亿元,进出口总额300亿美元,工业增加值165亿元。

  然而,走过十五年,保税区的政策优势现在有些风光不再。以往,保税区对外商的最大吸引力来自于其税收优惠政策,但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承诺的兑现,关税大幅度削减,非关税壁垒逐步解除,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国家下调了出口退税率,减少出口补贴,保税区的政策优势相对淡化。

  同时,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保税区通常都与港口分离,区港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开发。据了解,我国保税区是借鉴国外自由贸易区的运作模式设立的,但并没有实现自由贸易区的全部功能。例如,我国不少保税区较多地突出了区内加工功能,物流方面的功能则发挥得不是很充分,与邻近港区间的联动不是很顺畅。

  有专家指出,中国大部分保税区的运作呈现为一个封闭的“O”形区,而不是“U”形区,也就是其中没有包括港口;在海关手续上,“O”形区也较“U”形区更为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税区的功能发挥,而国际上很多自由贸易区采取的都是“U”形结构。

  “这是中国保税区的通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曾在深圳调研,他将中国保税区的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境内关内”的区域定性难以发挥开放优势,“多头分管”的管理体制难以提高运营效率,“名不符实”的功能定位难以适应发展要求,“区港分离”的管理原则难以达到发展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10月海关总署首次提出建设“区港联动”试点的想法。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海关总署,同意《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港区联动试点方案》。2004年8月16日,国务院在上海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保税区与港区联动试点范围,深圳盐田港等七个保税区成为第二批“区港联动”试点。自此,深圳保税区从此踏上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关键一步,盐田港的发展也从此翻开全新的一页。

  “形势非常明朗,在不久的将来,现有15个保税区将走上不同的两条路,一部分转型为出口加工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另一部分将向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过渡”,深圳保税区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让深圳成为‘区港联动’试点城市,我们是将其作为保税区转型的一步棋子。”

  而深圳争取“区港联动”试点还有两个重要的理由,市保税区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一是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盐田港在全球港口中稳居第四位,今年集装箱吞吐量有望超过1600万标准箱,160多条国际班轮航线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深圳港已成为国际航运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其次,区域内有良好的物流发展依托。广东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大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商品大进大出,物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深圳,今年外贸进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有望取得13连冠,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跨国公司重要的采购地之一,临港工业的发展、大规模的进出口物流,需要港口通过功能拓展提供更高效的物流服务。

  “一区两翼”构建 国际保税产业链

  在东部盐田港保税区与盐田港“区港联动”的基础上,保税区“十一五”规划前瞻性提出实施保税区“一区两翼”的发展战略。

  所谓“一区”就是推动福田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紧跟国家开放的新形势,在我市的总部率先建立起自由贸易区;所谓“两翼”是指推进在我市东、西两翼分别建设保税区与海港和航空港联动的国际保税物流园,为今后我市东部和西部各建一个自由港区奠定政策和产业基础。对此,可在东部盐田港实施“区港联动”试点、建设东翼保税物流园的基础上,在西部以“福田保税区与深圳机场空港‘区港联动’”的名义进行福田保税区扩区,建立保税区与航空港联动的西翼保税物流园区。

  据介绍,保税区“空港保税物流园区”项目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启动改项工作,目前经过两次赴上海、宁波等地调研,已经形成航空港保税物流园区的可行性报告,启动“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工作,将充分利用深圳港口资源,提升深圳保税区在其他片区的功能延伸,构建起深圳环状国际保税产业链,形成对珠三角地区加工与物流产业的强大辐射力,对深圳及周边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

  盐田保税物流园区一瞥

  规划面积

  深圳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规划总面积为0.96平方公里,分为南、北片区。四至范围为:南片区面积0.17平方公里,东、南、西三面与盐田港中港区相连,北与盐田港区22米路相连;北片区0.79平方公里,南至沿港道,东至明珠路,北至盐田路,西至梧桐山路。南北片区通过封闭的高架桥相连。

  四大功能

  实施“区港联动”的盐田港物流园区将集成“四大功能”:一是国际中转。即对国际、国内货物在园区内进行分拆、集拼后,转运至境内外其他目的港。国际中转是世界各大自由港的主体功能产业,也是航运中心实力的体现。二是国际配送。对进口货物进行分拣、分配或进行简单的临港增值加工后,向国内外配送。国际配送为保税物流园区发展增值服务创造了一个重要平台。三是国际采购。对采购的国际货物和进口货物进行综合处理和简单的临港增值加工后,向国内外销售。四是国际转口贸易。进口货物在园区内存储后不经加工即转手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此外,相应发展部分检测维修和商品展示业务。

  入驻情况

  实现了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四大功能的盐田港保税物流园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的关注和青睐,特别是引起国际知名跨国物流企业的高度关注,园区已成为投资的热点。

  到目前为止,南片区0.17平方公里面积内已引进包括嘉里物流和日通物流等国际知名的大型仓储物流企业24家。另有30多家国内外企业或投资者到保税区来投资洽谈,包括DHL(敦豪)公司、UPS、新兴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物流企业。

  申办历程

  2003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作出“引导保税区向扩大仓储、物流方向发展”的重要指示,按照海关总署的总体部署,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区港联动”试点申办工作,特别是深圳市政府把“区港联动”试点作为2004年重点项目来抓,明确要求要通过“区港联动”试点工作,促进深圳港航业的发展和深港两地航运业共同繁荣,要为深圳市物流产业发展体制和管理创新探索出一条新路。

  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区港联动”试点申办工作,特别是深圳市政府把“区港联动”试点作为2004年重点项目来抓。为此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深圳海关、检验检疫局、市财政局、发改局、国土局、规划局、国税局、贸工局、外管局、交通局(物流办)、盐田区政府、盐田港集团、市保税区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深圳市“区港联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借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区港联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深圳的实际,提出了深圳市盐田港保税区“区港联动”方案。

  在报批过程中,市领导率市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多次专程赴北京汇报工作,按照海关总署等有关部委的指导性意见,“区港联动”试点方案几经修改,于去年7月经广东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去年8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区港联动”试点城市,深圳名列其中。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